全国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是指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数据基础上建立,利用日常统计调查资料和相关部门行政登记资料适时维护更新的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包含辖区内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分支机构)的基本单位识别信息、属性信息和数据信息(不含个体工商户)。名录库中的企业是以市场监管部门市场主体中的企业为线索,通过对全部注册企业进行调查,核实企业实际经营地在金华辖区范围内(建筑业为注册地),区分不同的营业状态纳入基本单位名录库,定时更新维护,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及时变更在库企业基本情况,并将因破产、注销、吊销等原因不再生产经营的企业剔除出库。本文主要立足2016年年度基本单位名录库中企业的数量和结构特点,分析解读我市企业的存在及变化情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内在活力进一步释放。2016年末,我市纳入基本单位管理的企业139891家,列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14.02%;从单位类型看,法人企业127838家,同比增长14.05%;产业活动单位12053家,同比增长13.76%。其中,2016年注册并入库的企业30344家,较2015年的22028家增加8316家,增长37.75%。2016年因为破产、关闭、注销等原因,剔除出库的企业为21278家,同比增长39.8%。
二、主要特点
(一)实际经营的企业同比增长
2016年末,我市纳入基本单位管理的企业139891家,其中法人企业127838家,同比增长14.05%。扣除营业状态为停业(歇业)、筹建、关闭、破产、注销、吊销等情况,实际经营的企业为132151家,同比增长12.5%;其中法人企业120267家,同比增长12.24%。
图一:2016年与2015年企业在库情况比较图(单位:家)
(二)“三二一”产业分布模式凸显
按照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社会产业结构趋向“三二一”分布模式,且三产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2016年,我市企业三次产业协同发展,132151家实际经营的企业中,第一产业1817家,第二产业44139家,第三产业86195家,三次产业企业数比例由2015年的2.6:35.4:62.0进一步调整为1.4:33.4:65.2,第三产业单位数继续增多,结构上的“三二一”模式越趋凸显。

图二:2016年与2015年三次产业企业数分布情况
(三)各县(市、区)实际经营企业数纯增
2016年末,各县(市、区)有实际经营企业数纯增,列前三位的是义乌市(5799家),永康市(2646家)和金华开发区(1700家),三地增长量占全市的69.1%。增长率居前三位的是金华开发区(22.56%)、浦江县(19.57%)和金东区(18.19%)。
表一:分县(市、区)实际经营的企业情况 |
| | | 单位:家、% |
县(市、区) | 2016年 | 2015年 | 增长量 | 增长率 |
金华市 | 132151 | 117465 | 14686 | 12.50 |
婺城区 | 7974 | 7464 | 510 | 6.83 |
开发区 | 9237 | 7537 | 1700 | 22.56 |
金东区 | 4295 | 3634 | 661 | 18.19 |
都市新区 | 2416 | 2112 | 304 | 14.39 |
兰溪市 | 6901 | 6636 | 265 | 3.99 |
东阳市 | 11630 | 11145 | 485 | 4.35 |
义乌市 | 50871 | 45072 | 5799 | 12.87 |
永康市 | 19351 | 16705 | 2646 | 15.84 |
浦江县 | 8077 | 6755 | 1322 | 19.57 |
武义县 | 7553 | 6912 | 641 | 9.27 |
磐安县 | 3846 | 3493 | 353 | 10.11 |
(四)实际经营法人企业数列居全省第四
2016年末,全市实际经营的法人企业120267家,占全省总量1147360家的10.5%,总量列居全省第四,仅次于杭宁温。2016年末我市共有四上企业6991家,同比增长0.8%,占全市实际经营法人单位的5.8%。
图三 2016年末全省各市实际经营法人企业数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企业实际经营率不高
2016年末,部门当年注册的42097家单位,有11735家因联系不上或实际经营地搬出金华而未纳入基本单位名录库,当年注册并纳入基本单位名录库的企业中,无实际经营的企业也有4745家,当年注册企业实际经营率为60.8%,。与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2016年末对535个的新设立小微企业跟踪调查,样本单位正常经营率63.7%的情况基本吻合。
(二)第三产业企业数与生产总值占比不协调
全市法人企业中,三次产业企业数与生产总值比重看,企业数比重为1.4:33.4:65.2,生产总值比重为4.1:43.6:52.3,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占比高出生产总值占比12.9个百分点。我市第三产业企业数与生产总值占比失衡,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发展空间广阔。
(三)县域间企业数增长水平不均
2016年,各县(市、区)实际营业企业数纯增,但增长水平差异较大,增长率最低的是兰溪市(3.99%),其次是东阳市(4.35%),低于全市增长率八个百分点左右,两市增加的单位数之和仅占全市增加数的5.1%,县域间增长水平不均现象突出。实际经营法人企业中,第一产业单位数下降,第三产业单位数增长快于第二产业,其中金义都市新区与兰溪市的二三产单位数增减趋势与全市相反。
(四)四上企业占比小,规模小,在库延续性不强
2016年末,我市共有四上企业6991家,同比增长0.8%,仅占全市实际营业法人单位的5.8%。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16年末,全市3984家规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024.54亿元,户均工业增加值2571.61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户均水平909.77万元,列全省第九位,在库规上企业规模不大。以2016年我市新申报的四上企业为例,大部分企业刚刚达到规模(限额)标准,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不大。如新申报的380家工业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有299家,占81%。2016年新增入库企业较2015年增加107家,但退库企业也较2015年增加101家。且2016年退库的企业中,有68家是2015年入库的,占当年入库企业的10%,在库企业稳定性和延续性不强。
四、对策建议
(一)监测企业的出生和成长,促进注册企业落地生根
当前,在“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我市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市商事主体“井喷式”增长。对于欣欣向荣的商事发展活力,要形成稳定持续的支持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健全适应商事发展的部门联席工作机制,跟踪监测企业的出生、成长及发展,建立部门对企业的帮扶监督监控体系,杜绝“口袋企业”,推动注册企业落地生根,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加快建设,竣工项目抓紧投运,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放大“制造+市场”优势,促三产发展
放大我市突出的“制造+市场”优势,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依托“三条廊道”建设,开拓创新,推进实体经济与电商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的品牌和特色效应,依托市场优势走向未来。特别是要扶持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和新兴产业的企业,嫁接互联网发展,带动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三产增收增效。着力加强规模企业培育工作,通过构建有利于企业成长升级的有效工作机制和平台,有效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着力推动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小升规、下升上”、“规改股、股上市”。
(三)发挥县市间比较优势,发挥特色辐射效应
增强周边县市接受义乌、永康辐射的能力,形成观念接轨、交通接轨、市场接轨、资源接轨,拓宽“制造+市场”优势,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布局区域内制造业优势和周边营销网络的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好义乌小商品市场和永康五金市场的辐射效应,促进协同利用周边县市资源优势的速度,谋求共同发展。
(四)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形成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小微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2016年我市新增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体质较小,存活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其生存环境时刻面临挑战,因此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其本身及全市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创造环境扶持发展,认真落实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发展负担。特别对于小企业,需要更多政策的扶持,避免其在初创期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未及“上规升级”就卒于襁褓。二是打造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为小微企业提供各项基本服务,让小微企业充分得到满意的服务,充分享受政策的阳光。三是积极引导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打破区域、行业限制,整合有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助推快速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小微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